过 年

来源: 作者: 时间: 2011-01-28
【字体: 】  浏览次数:

  又到过年的时候了,举国欢庆的节日,在我心里却有种惆怅和失落。习惯了每年回家和父母团聚,这两年父母先后离开了我们,去哪里过年?怎么过年?突然间变得没有了头绪。小时候过年的情景浮现在眼前,每逢佳节倍思亲。看着节日的气氛越来越浓,触景生情。

  记忆中小时候过年的准备工作从腊八以后就开始了。家家户户陆续开始杀猪。杀猪是件大事情,好几家人凑在一起,今天你家的,明天我家的,等到大家都收拾利索也就到年二十了。杀猪是大人的事情,我们小孩子就是跑腿的,拿个盆、取个碗的,最辛苦的就是拔毛,猪鬃能卖点钱,这就是大人赏赐给我们小孩子的零花钱了。听话的孩子还能得到一个尿泡,拿水冲洗一下,吹上气,不停的在地上揉搓,再吹气再揉,最后能变成篮球那么大,拿根细绳子扎上,一帮孩子当皮球踢来踢去,鞋子裤子被糊得油乎乎的也不在乎,这是杀猪带给孩子最大的乐趣了。父亲曾经是村子上为数不多的杀猪匠,听母亲说杀好一头猪匠人可以得到猪尾巴。因为家里孩子多,生活的压力迫使父亲掌握了多门手艺,即便是大家日子都不好过的时候我们也不至于挨饿受冷。忙到下午的时候,血面和酸菜炒肉也就做好了,我们的任务就是请亲戚朋友来家里吃饭,来不了的还要拿碗拿盆端过去。记忆中有的人家过年没有猪,后来人们的生活逐渐改善,家家都养猪了,有的人家还不止一头,但是杀猪的时候请人吃饭的习惯仍然得到延续,现在想起来心里仍然回荡着一种浓浓的乡情。

  腊月二十三就是小年,小年在我家意味着两重含义,老大的生日就是小年这一天。家里虽然没有特意为哪个孩子过生日的习惯,但在我们小一些的孩子心里还是觉得老大独享了过生日的特权,因为每到这个时候母亲都会反复的唠叨“今天是你大哥的生日”。一大早母亲就会和面做灶干粮,据说是专门为灶神出门做的干粮,因为这一天灶神要上天去。灶干粮做的小小的像花卷一样,里面加上糖,姜黄,苦豆子,放在铁板上,上面盖上一个大锅,上下加火烘烤出来,香甜酥口,倒是觉得那是老家自制的饼干了。到晚上的时候,给灶神贴上新的对联,年年都是同一句话“上天言善事,下界保平安”,据说灶神就是一家之主,小年这一天就回到玉皇大帝那里把这家人一年的所作所为向玉皇大帝做回报,类似于我们每年做的工作总结一样。灶干粮做得又甜又酥是希望灶神汇报的时候尽可能说好的,不好的就别说了。晚饭后把做好的灶干粮供奉在灶王面前,烧香磕头,燃放鞭炮送灶神上天,小年就算过完了。

  过完小年最忙的当属家里的女人们,老家过年的习惯是把肉做成腌缸肉,一是人们习惯这样的吃法,最重要的是做成这样便于长期储存。也会有很多人来帮忙。我常常帮母亲磨刀,受“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启发,我磨刀格外下工夫,磨出来的刀更是锋利。母亲要把所有的肉切成肉丁,然后炒了装进坛子里储存起来。快炒熟的时候我们总是围在锅灶跟前,母亲会给我们一人一小碗炒好的肉臊子。这么多年过去了,总也找不到那种滋味,回想起来就流口水。母亲一直要忙到年跟前,除此之外还要蒸馒头,做烩菜,直到这些都做完了,过年的时候就不动厨具了。老家过年的习惯就是这样,提前做好所有的准备工作,过年的时候妇女们不动厨具,不动针线。据说是过年的时候动厨具和针线都是不吉利的,现在回想一下,或许是因为妇女们辛苦了一年,过年的时候就轻松过年别再辛苦了的意思吧。

  腊月二十三到年三十之间,会找一个天气晴好的日子进行大扫除,家里能搬动的东西都搬到院子里,逐个进行清扫,每年这时候总是能找到一些曾经消失的东西出来。扫除是辛苦的工作,不但要清除一年积攒的垃圾,还要把能洗的床单被罩都洗了。父亲抽得是旱烟,每天晚上总会和几个长辈在家里抽烟喝茶寒暄上一阵,天长日久房梁和墙面上就有大量的烟尘,拿笤帚一扫,烟尘就直往鼻子里钻,让人几乎窒息的感觉。小时候家里的窗户是木质的小格子,贴上白纸和窗花,由于风沙大,每个窗格之间都是细细的沙子,需要把这些沙子都清理掉,扯下原来的窗纸和窗花,贴上新买的窗纸。这样的工作全家动员也得一整天才能做完。

  马上就到过年的时候了,准备过年的新衣服是最让人期待的。家里孩子多,长的又快,一般都是老大的衣服给老二穿,老二的衣服给老三穿,除非衣服破了接不上茬才会破例给小一些的专门做新衣服。我是家里的老小,印象中几乎没有穿过新衣服,有一年可能是接不上茬了给我做了一件新衣服,好大好大,我穿上跟袍子一样,样子很难看,母亲当时的想法是做大一些,来年我长大了还能继续穿。我当时没有明白这个道理,只是觉得是母亲和做衣服的大姐故意让我出丑,死活不愿意穿那个袍子衣服,气的母亲说我不是她生的,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还在上小学的我甚至真的相信我的来历正如母亲所说的那样。

  转眼到了年三十了,期待很久的年三十终于来了,家家户户贴上了新对联,过年的气氛骤然浓烈起来。北方人家年三十多数会吃饺子,我们老家的传统是吃宽心面(也就是手擀的长面),就是说让人们忘记一年的辛苦,宽心过年。父亲说年三十之前人们一般都会把外账收回来,把借给别人的东西也要回来,同时想尽办法把赊欠别人的东西也在年三十这一天都还了。吃完晚饭孩子们就会穿上过年的新衣服,那种感觉是幸福甜蜜的,大家相互比较谁的衣服好看,孩子们在院子里跑来跑去,体会着穿新衣过年的幸福。到晚上的时候,家族里所有的男人就会集体去烧纸祭祖先,祭祖回来给家谱上香磕头,然后就是小辈给长辈拜年磕头,给谁磕头必须得说清楚,否则可能就白磕头了。我们家族人多,我这一辈的男孩子就11个,我又是最小的,自然是磕头最多的一个了。拜年的程序完了就给长辈们敬酒,能喝的开始猜拳喝酒,喝个尽兴后各回各家。农村那时候没有电视,但是大家都不急于睡觉,傻傻的坐着也行,据说是“熬岁”,谁熬得时间久,谁就能长寿。

  第二天开始就是为期三天的正式过年了,往往都是家族的男人集合在一起,家里有长辈有老人的,挨家挨户去拜年磕头,有时候在路上会碰到其他家族的人,合并到一起去拜年。房子小一些的人家小孩子进不了客厅就在院子里磕头了。磕完头老人们会拿一些糖果给大家吃。记得有一年去一个长辈家拜年,去得早了些,人又多,他们家还没来得及准备,弄得有点措手不及。岁数最大的给了一个枣子,小一些的给一颗糖,挨到我们就只有一粒大豆了。过年的时候孩子们都穿着新衣服,口袋大些的能装下更多的糖果,这样的衣服自然是最好的。初一一整天都是这样度过的。初二开始走动外地的亲戚,嫁出去的姑娘开始回娘家探亲。我们家最远的亲戚就属二姐了,二姐嫁到离家50公里远的地方了,一年到头很少能回家,只有到过年的时候我们去看她或者她来看我们,多数都是我们去。由于路途远,一般都是坐驴车走,需要一整天的时间才能到。这些年交通方便了,这点距离也就是一个小时就能到,想起来小时候看二姐,真有把二姐嫁到国外一样的感觉。

  初五这一天比较特殊,可能是取了“出窝”的谐音,人们从这天开始由家族式的活动转向集体活动。村子里会组织把大鼓拿出来敲上半天,叫做“赶五穷”。还要把村里的牲畜都集合起来赶着跑一圈,后面几个小子拿着鞭炮吓的牲畜到处跑,有的人甚至在牲畜尾巴上挂上一串鞭炮,点着后效果更好。初五开始村里的社火队就算正式筹划了。印象中,老家过去好像没有把正月十五叫“元宵节”,都是叫“正月十五”,过这个节就叫“过十五”。老家素有“小年大十五”之说。把正月十五“凌驾”于春节之上,可见人们对正月十五的重视程度很高。在春节和正月十五之间,浓浓的节日气氛笼罩着村子。社火、灯会、唱大戏等等活动丰富多彩,人们不再像过年那样忙忙碌碌,他们悠闲自得地扶老携幼,走街串巷,赏花灯,观社火,看大戏,大人小孩、男男女女脸上都挂满了笑容。比之过年,人们的心情更加放松,有更多的休闲和娱乐的时间机会。社火门类繁多,主要的就有舞狮、高跷、旱船、秧歌、耍龙等。在多年的社火活动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社火特色。社火队一方面在人口比较集中的地方为村民进行表演,另一方面走街串巷为大家拜年。要是谁家在门口燃放鞭炮,就表示了接社火的意向,社火队就必须进去给主人家表演。接受了社火队表演拜年的主人给社火队的报酬叫“上布施”,数额多少不限,称为“随心布施”。一般来说,为了感谢他们的精彩表演,也为了图个吉利,再小气的人这时候也舍得花钱,有的人家还准备了好酒好烟、茶水饮料热情款待社火队。社火队表演的时候一般会中途停下来两三次,队里有专门现编现唱的能人高手,根据这家人编一段七字押韵的小曲大声唱出来,算是对主人来年生活的祝福,当然对一些懒汉之类的也少不了鞭策和鼓励,诙谐幽默中彰显着才艺。家庭条件好一些的人家,会在社火队当天表演完后请所有的表演者去他家做客,一是答谢,二是图个喜庆。

  虽说整个正月都是年,实际上过完十五,年就算过完了,人们陆续开始为来年的春耕做准备,一年的辛苦又开始了……就这样年复一年,如今,老家的生活条件今非昔比,但过年的风俗依然如故。年节里多了的,是丰富的吃穿用品,少了的,是父母的容颜。由斯,我的春节里也多了一份哀思。 

 大峡发电部  赵国胜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4/03/05 10:33:33